当前位置:

首页

>>

组织机构

>>

统计规划

市体育局2014年工作总结与201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14-12-30 00:00  |  点击率:   |  来源:
宁波市体育局
 

     2014年全市体育工作的总体落实情况

  (一)创建省体育强市工作扎实推进  

  1、推动了全市体育工作整体发展。“在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四区中,必须有二个以上启动创建工作”和“已经创强成功的县(市)区也要确保复查成功”的目标按期实现。其中,江东区已经创建成功,镇海区已经具备验收条件,海曙开始启动创建准备工作,江北区已经具备申报条件。通过体育强市创建工作,宁波市所属各县(市、区)有望在2年左右时间实现体育强县(市、区)的全覆盖。  

  2、促进了各责任部门的工作落实。体育强市创建涉及26个责任部门,目前,各责任部门按照创建内容已经基本落实了各自的工作措施,促进了创建工作的合力形成。  

  3、解决了一些难点和薄弱工作。市政府专门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明确要求:“各县(市)区要加强公办体校建设,实行公办体校与当地优质中小学共建联办,要做到建制、编制、经费、场地、器材、专职教练员、训练时间、文化教育‘八落实’”。这项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各县(市)区出台了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在原来基础上进了一大步。  

   4、夯实了群众体育工作基础。抓好农村小康体育村和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的创建工作。按照体育强市标准,农村小康体育村达到了全覆盖,体育先进社区达到了84.4%以上。  

  (二)体育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1、深化了体育场馆开放工作。全大市体育系统直属场馆免费开放工作做到全覆盖,第三方满意度测评工作做到全覆盖,群众满意体育场馆创建工作做到全覆盖,使体育场馆的使用率、服务水平和社会满意度有了进一步提高。  

  2、加强了健身设施管理工作。主要建立健全了健身路径的有序更新制度、网络报修制度和日常巡视制度和动态报修制度,使健身设施的故障投诉率有了比较明显的下降。  

  3、加强了全民健身指导工作。“全民健身大讲堂”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广场,成为了全民健身的一个品牌。广泛开展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工作,把体质监测分析结果向社会发布,使更多的群体从中受益。成立了市级体育志愿服务总队,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做到体育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分类化和常态化。  

  4、创新了一批群体活动品牌。主要有“市民健身节”、“快乐体育进社区”、“因时制宜月月赛”、“群众登山大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系列群体活动。  

  5、加强了群众体育部门联动工作。会同市直机关党工委举办第五届市直机关运动会、会同市总工会举办第九届职工运动会,会同市妇联开展巾帼文明健身示范员培训工作,会同市关工委开展送体育器材下乡工作。  

  (三)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1、第十五届省运会取得优异成绩。宁波代表团的综合金牌、综合奖牌、综合总分和赛事金牌、赛事奖牌、赛事总分六项指标全部位居各代表团第二位,有8个项目创历届省运会最好成绩,有13个项目列本届省运会金牌或总分第一,取得了竞赛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2、积极保障奥运备战计划。去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启动新周期的奥运备战计划,我市男子69公斤级举重运动员石智勇被正式列为备战人选,浙江省体育局专门成立男子举重奥运备战领导小组,在我市的鄞江重竞技训练基地进行强化训练,我市协同省局重点做好保障工作。在2014年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中,石智勇以总成绩340 kg获得冠军。2014年仁川亚运会共有7位宁波选手参加,获得三金二银一铜的好成绩。  

  3、加强了训竞基础工作。自2012年实施《宁波市竞技体育十年发展规划》以来,不断夯实训竞基,效果逐渐显现。四级后备人才训练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得到加强,项目布局得到优化,正式组建“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强化了对直属单位和各县(市)区输送目标的考核。本周期,我市共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了115名运动员。  

  (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1、制订并实施产业引导政策。积极协同市发改委调研制订《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社会事业的实施意见》,体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纳入其中。充分发挥“市体育产业专项引导资金”的作用,加大对民办体育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经济效能高、发展前景好的体育产业项目,首批扶持资金已经下发。  

  2、运动休闲产业蓬勃发展。中国(宁海)运动休闲大会从今年起重新规划定位,进一步打造运动休闲综合交流平台。有一批基地(项目)被评为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会同市旅游局组织举办了首届运动休闲博览会。  

  3、竞赛表演市场不断兴旺。CBA、WCBA、中国女排传统主场赛事进一步巩固提高,同时,积极规划和培育了一批符合宁波城市特征、具有一定社会基础、群众参与程度高、观赏性强的高端体育赛事活动,如国际网球挑战赛、山地马拉松挑战赛和国际拳王搏击挑战赛等等,按照市场化、本土化、品牌化的要求做大做优赛事经济。  

  4、体彩市场安全平稳运行。在网上销售冲击和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全年体彩销售安全平稳运行,体彩销售总量在去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有望保持稳定。  

  (五)重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启动奥体中心项目”与 “宁波市体育运动学校改扩建项目”列入了“市政府重大项目投资三年行动计划”。奥体中心项目建设方案已经向社会公示,“三馆一公园”同步规划设计,年底可以开工。体育运动学校改扩建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计划2015年开工建设。市体育中心综合健身训练馆、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和市水上运动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各县(市)区也加大了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成了一批乡镇全民健身中心、省级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省级中心村体育健身休闲公园和省级拆装式游泳池。  

  2015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2015年宁波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国务院国发﹝2014﹞46号文件精神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总体实力,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激发活力,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发展的新需求,不断提高体育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体育工作的满意度。  

  (二)主要任务  

  1、体育创强方面  

  重点做好创建浙江省体育强市的全面自查和迎接评估工作,做到内容不变、标准不降、要求不松,上下联动,一次成功。  

  2、群众体育方面  

  一是广泛宣传“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具体措施,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进一步促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  

  二是以检查《宁波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落实情况为契机,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一步督促各级政府更好地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着手制订新周期的《宁波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三是做好群众体育基础设施的“建、管、用”工作。“建”的重点从单一的健身路径工程转变为群众身边的综合性健身场所;“建”的模式从单一体育功能转变为同城市公园、公共绿地的有机整合,同时利用规划边角地带、三拆一改空地、立交高架桥下建设全民健身设施;“建”的主体从政府为主转变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支持。“管”重点仍然是健身路径的动态管理工作。“用”的重点是提高体育场馆的开放水平和深化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工作。  

  四是重视做好群众身边的“第四边工程”,就是基层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和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工作。服务主体是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主体是各级体育志愿服务队伍,服务场所是“全民健身大讲堂”和基层群众健身活动点,服务内容是科学健身的“ABC”和针对性的运动健身处方。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体育健身智慧服务综合平台”,逐步建立健身路径管理维护、社会体育志愿服务、健身场馆查寻预订、公共体育场馆健身一卡通等于一体的网络服务平台。  

  五是将全民健身同发展月光经济结合起来。以“月光经济,文体引领”为指导思想,在月光经济核心区域规划建设“室外健身中心”或“体育主题公园”。同时,通过延长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引导健身服务机构参与、广泛开展夜间健身休闲活动、增加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等方式推动月光经济发展。  

  六是加快推进体育社会组织的社会化、实体化、规范化进程,不断增强体育社团的发展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体育社团在服务全民健身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要创新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研究制订《体育部门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宁波市市级体育社团赛事活动补助办法》和《宁波市市级体育社团业务骨干培训补助办法》。要继续以各类体育社团为主体,充分体现低门槛、开放式、亲民性、多样化,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把“市民健身节”办成市民的健身盛会。  

  3、竞技体育方面  

  一是办好市运。就是办好第十七届宁波市运动会和相关重要活动。使市运会成为展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成就、促进业余训练和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推动群众体育发展的一个综合性运动会。  

  二是参赛青运。就是积极组队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在省里的重视和支持下,努力实现争取优异成绩和锻炼优秀选手二大目标。  

  三是保障奥运。就是全力保障好浙江省参加里约奥运会宁波运动员的备战工作。一是争取有更多的宁波运动员入选奥运军团,二是争取宁波运动员在里约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三是力争宁波运动员拿到奥运金牌,圆上宁波奥运的“金牌梦”。  

  四是谋划省运。就是做好新省运周期的谋篇布局工作。在基地建设、项目布局、教练队伍、人才输送、体教结合、严格管理、科学训练、综合保障等方面进行谋划部署。  

  五是攻坚克难。主要针对游泳等弱势项目,采取特殊的工作措施加以提高,拟制订并实施“宁波市游泳项目振兴计划”,提高“三大球”的训练水平,促进宁波青少年业训水平的全面发展。  

  六是夯实基础。重点是进一步实施好《宁波市竞技体育十年发展规划》,提高县(市)区体校功能“八落实”的落实质量,加强以教练员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业训工作的综合保障力量。  

  4、体育产业方面  

  一是研究制订《宁波市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这一《规划》要以国务院国发﹝2014﹞46号文件精神为引领,紧密结合宁波实际,力求体现政府主导作用、市场主体作用、产业融合机制、产业体系构成、产品服务供给、宁波地方特色。  

  二是进一步发挥“体育产业专项引导资金的作用”。对首批“体育产业专项引导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启动评审新一轮的资金扶持项目,更加注重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体育领域,重点扶持经济效能高、发展前景好的社会体育产业项目。  

  三是进一步打造运动休闲产业基地。宁海争创“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余姚大丰争创“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继续办好中国(宁海)运动休闲大会,不断提高各地运动休闲产业基地的建设水平。  

  四是进一步激活竞赛表演市场。做好巩固、培育、引进文章,巩固一批主场赛事,培育一批新兴赛事,引进一批品牌赛事。根据市政府关于“推进城市国际化”、“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办好中东欧活动周”等要求,广泛开展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合作,做好2016年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筹备工作。积极筹备国际马拉松比赛,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丰富体育赛事市场。  

  五是积极开拓体育彩票市场。全市体育彩票销售额力争突破16亿元,逐步提高体彩公益金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使用比例。  

  5、重大项目方面  

  一是重点抓好奥体中心项目建设。继续做好综合协调推进工作,作为全面建设的启动年,要保证项目按计划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同时,着手研究制订奥体中心运营管理工作方案。  

  二是做好市级其它重大项目建设。启动建设体育运动学校改扩建项目和市二少体二期工程项目,做好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和市水上运动基地的竣工投用工作,抓好市体育中心综合健身训练馆的建设工作。  

  三是统筹指导列入“市政府重大投资三年行动计划”的各县(市、区)体育类项目的建设工作。  

  6、综合保障方面  

  一是继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二是切实强化党风廉政和纪检监察工作。  

  三是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和最美体育人评选活动。  

  四是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体育文化宣传工作。  

  五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和保障工作。  

  六是抓好制度执行和跟踪督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