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学习随感
宁波体育运动学校校长 朱群
4月28、29日跟随陈局、王局到江苏南京、苏州两地学习考察当地体校的整体运行,以体校文化教育为重点内容,确实感触颇深,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南京、苏州两所体育运动学校,从办学历史、规模、发展历程等,和我们宁波体校很相似,学校整体运行中训练和教学两条主线,相辅相成,有效结合,借用江苏体校蒋晓平校长的话:“我们目前的运行模式下,学校在机制、体制上没有任何问题,非常平稳,各方面工作都很顺畅。”这样的结果,肯定也是我们希望能够达到的。
我们暂且称其为江苏模式:体校文化教育由教育局主管,体校文化副校长由教育局任命,文化老师编制、相关教育经费由教育局划拨,体校竞赛训练由体育局主管,体校校长由体育局任命,教练员编制、相关训练经费由体育局划拨。其实这个模式正是国办发(2010)23号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起草和成文的实地调研处。借助23号文的下发,江苏省体育局、教育厅达成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完善了省内的一项顶层设计--省内4所开设体育专业的高校,为全省15所地市级体校专门提供240个本科生单考单招的名额,另外还有大专名额,共计每年1000个名额,基本上所有体校的孩子都可以上大专,南京、苏州体校的高考本科率都在82%以上、大专率100%。在这样的模式下,学校整体运行在一个良性环境里:训练管理有生源、容易出成绩;文化管理有规范、容易有效益;德育教育有抓手,学生在体校有目标、有方向、不迷茫。所以,苏州体校蒋校长才有那样的底气:“学校5年内已经没有任何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江苏模式的成功,我们是否能够完全照搬,可能还需要许多过程和认证,作为学校方面,不能坐、等、靠,如何在可为的范围里做一些有效的尝试,才是这次学习考察的实际意义。所以,有以下几点可能不那么成熟的设想,请市局领导审定:
一、进一步清晰学校定位。借助南京体校周洁副校长的话:“体校的文化教育其实是为金字塔的塔基服务的,真正优秀的运动员也不需要体校的文化保障了,他们可以有更多的出路和途径。”体育运动学校,需要在完成竞赛任务、向上输送尖子的同时,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办好一所学校,办好一所能够培养拥有体育专业技能特长、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的学校。
二、多渠道拓展学生出路。传统体校学生出路--向上一级专业运动队输送、体育高考,需要花更大力气强化体育高考、单考单招等相关手段,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更全面的高校信息,为学生提供更权威的高考指导。
三、实施探索课程改革。中一年级:开设基础课教学;中二年级:分高考、就业二个教学班,开设不同的课程;中三年级:强化高考复习班的教学,重点突出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等高考科目的教学。分班教学比目前提前一年,整体降低基础课教学难度,同时考虑增设礼仪、心理等实用性强的课程。
四、积极靠拢教育体系。教育管理本身就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在教育部门的管理、指导之下,提升教育水平、办好学校显然更驾轻就熟。2010年国办发23号文后,2012年浙政办发102号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最近国办发(2016)27号文,都是有利于体校发展政策红利。具体设想:在体育局、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可以与几个学校开展战略合作,一方面借助普通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学校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教师业务培训、教师交流互动、校园文化交流、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推进运动员文化教育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是向外输出,实现教育-体育的真正融合,体校运动员的坚韧品质,励志故事,体校专业教练、体育科研等优质资源输出,帮助普通学校打造有特色的学校体育品牌: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中专教学考评,整体参照职高体系。
南京、江苏考察几点体会
宁波市第二少体校校长 吴承军
4月28日至29日,随市体育局考察组,对江苏省在公共服务体系、体育产业、竞技体育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我们主要考察了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苏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二家单位,同时,听取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办训经验。通过此考察对江苏省体育运动学校办学办训的运行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借鉴作用。
一、免试直升的升学方式,是分流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有效途径。
免试直升由江苏省体育局和教育厅共同组织实施,联合江苏省内相关的高校,招收对象为江苏省内各地、市的体育运动学校的毕业生,通过统一命题、统一测试、统一录取,各级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的学生85%以上都能被各类高校录取,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参加单考单招升入到全国各类体育院校,还能通过免试直升的途径升入到江苏省内的高校,解决了体育运动毕业学生的出路问题,促进体育运动学校的持续发展能力,江苏省在这此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二、“体育局主导、教育局协同”的苏州模式,是体教结合可复制模式。
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是苏州市体育局的直属训练单位。苏州市振湖实验学校是教育局下属单位,该校主要教学任务是为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员学生提供正常教学任务,配备有54个文化老师编制,文化教师的人员经费、业务培训、职称晋升纳入到苏州教育局管理体系中。同时,为加强教学管理,教育局配备一名副校长,协助体育运动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对学校的日常教学、老师年度考核、课程设置、作息制度等,由体育运动学校为主导。此模式管理的架构既符合体育运动学校的自身特点,更能保证学校的文化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很好地解决读训矛盾,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体教结合的苏州模式是体育运动学校和市级体校办学办训可借鉴和可复制的模式。
三、全面提升体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扩展体校发展的空间。
目前,全国的体校都面临着规模缩少,招生困难的瓶颈,体校生毕业后在社会中就业不畅、竞争力不强的现状,这都源于体校培养的目标较为单一,以向上输送和培养金牌为主。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体校的办学办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适应形势,踏准时代发展的节拍才能赢得有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空间。体育运动学校的培养方向也要做出调整,要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不仅要培养后备体育人才,也要向社会输送优秀体育人才。
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和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都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德育工作。由于学校的文化教育和管理中体校可以发挥其主导作用,按照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实际需要来确定对体校的课程设置和进行课改。二所学校都很好地处理好了读训矛盾,通过课程改制,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道德修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江苏南京苏州考察学习几点体会
宁波市游泳训练中心主任 吕金敏
4月28日、29日由市局组织,陈瑜局长、王雷军副局长亲自带队,顾飞舟处长、直属训练单位领导参加的训竞考察组赴江苏省南京市体校、苏州市体校学习考察了青少年训练管理方面的情况,受益匪浅。以下是几点简单体会:
1.解决好运动员的出口问题是运动员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
江苏省每年安排80名高考招生指标,专门招收各地市运动学校高中段运动员,很好解决了体校运动员的升学及以后的出路,提高了运动队选材招生的吸引力。
2.财政和规划的双纳入,很好的保障了运动学校的发展。
苏州市体校又名苏州市振武实验学校,挂普通中学牌子,文化教育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这保障了体校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同时也享受了教育部门的经费投入。
3.与培训机构合作创办幼儿园的,推动项目发展。
南京市体校创办了奥星幼儿园,开设了适合幼儿学习培训的特色体育项目,既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又解决了项目的招生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4.部分有市场的业余训练项目,可以部分实行有偿训练。
南京市体校开设的大部分项目实行了有偿训练的形式,对于部分有市场的项目根据运动员的水平可以尝试有偿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又可以补充部分业余训练经费的不足。
江苏考察随想
宁波市小球训练中心主任 金伟芬
4月28至29日,在市体育局陈局的带领下,组织相关竞训单位负责人赴南京、苏州学习交流。通过现场学习考察交流,他们对竞技体育的理解,在探索提高竞技体育成绩和竞技人才全面培养,解决竞技人才从单一技能向复合技能能力培养发展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良好效果,为解决家长对子女出路困扰,拓展选材范围,提高竞技水平,创造良好的空间,形成选材范围扩大、队员培养多元化,竞技能力高水平的良性循环。
南京、苏州竞技的魅力,他们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我们的理念、拓展视野和思维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我感受很多,收获不少,接受的大量新视点、新思路,也使我受到了强烈震撼,看到了差距,也看到了解了潜在的发展空间,增强了的在现代形势下对竞技运动人才选拔、培养、发展意识,现将我的学习考察情况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如下:
阳光体育学校在优秀运动员培养及项目的优势形成的基础是:较完善的管理制度,训练理念的创新和体教结合的教育方法,以及校院结合模式上专业人才特色的输送,是他们学校能保持持续发展的经典。结合小球中心现行机制,小球运动在社会上普及,认为完善体教结合的新思路:必须建立在选材、高水平训练、能力培养、输送和求学、求业有机结合,在健全深化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中,认为:
一是解决体教结合的体制机制问题,做到竞技训练与学习能力培养的特色设计,根据不同时期的训教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培养,学校体育是我们竞技体育的塔底,我们一直没有真正融合体教一家的机制,两者结合在一起是我们今后挖掘潜力的主要之一。
二是解决竞技能力培养和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在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同时,提升他们学习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创造多渠道的发展方向,解决小升初、初升高(职高)、高升高(高校)和建立向企业推举优秀竞技人才网络或机制,在我们不断筛选优秀竞技人才的过程中,分流我们的竞技人才,为我市的群体运动普及和水平提高提供最广泛的资源。
三是加强组织建设,注重队伍建设,加强中心组织规范化,通过加强中心班子建设,注重制度创新,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中心竞技体育氛围建设,注重中心形象设计和宣传环境,加强教练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建立符合中心发展的全面的工作思路,以推进实践理念创新为抓手,高标准,严要求,使中心竞技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四是需要顶层设计来解决体制机制的差距。我们中心在今后深入学校,在训教结合上要多学学江苏经验,怎样和学校真正结合,共同担当起这些塔底基础培养,抢抓时间差,谋求体教结合的新发展,新思路,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采取积极措施超前谋划参与,在体教结合不断深入中寻找前进的动力。
五是学习和借鉴南京、苏州的精神内涵和竞技发展理念,谋划好本中心的竞技发展思路,大胆尝试,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更加珍惜机会,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负重托,不懈努力,不辱使命,在发展宁波市小球运动项目上,努力用心工作,充分发挥我们中心人的主观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小球中心竞技运动水平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