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组织机构

>>

统计规划

甬体〔2021〕118号关于印发《宁波市竞技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8-10 09:57  |  点击率:   |  来源:
办公室(行政审批处)
 

【内容概述】甬体〔2021〕118号关于印发《宁波市竞技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市)体育局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江北区体育局,宁海县体育发展中心,宁波杭州湾新区社会事业发展局、宁波国家高新区教育文体局,各直属单位,机关各处室:

为贯彻落实《宁波市体育事业“十四五”规划》,推动宁波竞技体育持续高质量发展,在国际、国内赛场上再创佳绩,助力宁波体育强市建设,特制订《宁波市竞技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现印发你们,请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宁波市竞技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此页无正文)

宁波市体育局

2021年12月31日

附件

宁波市竞技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加快融入大局、对标先进、深化改革,建成体育强市的全面推进期。为明确“十四五”时期宁波市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任务,根据《宁波市体育事业“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市竞技体育事业快速发展,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交出了高分报表,为“十四五”时期建成体育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赛成绩不断提升。宁波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比赛成绩创造新的历史。里约奥运会石智勇摘得男子举重69公斤级金牌,实现了我市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印尼雅加达亚运会获得5金5银4铜,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创造境外参加亚运会纪录。天津全运会获11金13银12铜,创造历史最好成绩。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率先为我省实现全国冬运会金牌零的突破。第十六届省运会,金牌、奖牌和总分稳居全省第二。2016-2020年期间,共获得20个世界冠军、24个亚洲冠军和172个全国冠军。

人才培养持续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人数不断增加,质量明显提升,我市向省级以上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156名,涌现了杨倩、周昊东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2019-2022年周期市局直属训练单位在训人数超2000人,市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训练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训人数超6000人,区县(市)级体育传统学校在训人数超11000人。

基地建设扩面增量。大力推进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创建了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个、国家队训练基地2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4个、省级训练基地2个、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9个;市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9个、市级训练点63个、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7个,基地建设全省领先。

“十三五”时期我市竞技体育取得了重要突破,但仍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如:项目发展不平衡且总体规模偏小,训练体系与竞技体育多元化需求还不够匹配,体教融合还需进一步深化,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等。

(二)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宁波围绕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历史使命,持续推动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东京奥运会和陕西全运会后,高规格召开了宁波奥运全运健儿凯旋总结表彰大会暨全市体育工作会议,对竞技体育发展提出新要求。东京奥运会5枚金牌,陕西全运会20金11银11铜,创造了宁波参加奥运会和全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奥运金牌数位居全国城市第一,全运金牌数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良好机遇。杭州亚运会是浙江体育事业全面升级的重要契机,宁波作为协办城市,将优化竞技体育发展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竞技体育的发展。体教融合政策的实施,“双减”工作的推进,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竞技体育数字化迎来新变革。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体育强国、体育强省、体育强市建设部署及省市体育工作会议有关要求,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以奥运争光为目标,遵循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结合宁波实际,坚持融入大局、争光争先、融合发展、整体智治,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模式更加多元、发展更可持续的竞技体育宁波路径,不断提升为国争光能力,提高竞技体育综合效益,确保我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二)基本原则

坚持融入大局。擦亮“冠军之城”名片,积极服务宁波发展大局,引导竞技体育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实现竞技体育自身发展、带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重要方向,发挥竞技体育的综合功能,推动竞技体育在体育强市建设中履行新担当、发挥新作用。

坚持争光争先。不断提升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力争有更多宁波运动员在国际国内赛场上争创佳绩,发挥竞技体育在体育强市建设中的“硬核”作用,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坚持融合发展。加强体教、体卫及其它有关部门的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夯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强化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拓展竞技体育发展空间,提升竞技体育发展质量。

坚持整体智治。树立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持续推动竞技体育发展。全面推进体育数字化改革,推动数字赋能竞技体育,提升体育训练一体化管理应用,提升体育训练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形成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竞技体育治理体系。

(三)主要目标

围绕2025年建成体育强市目标,推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具活力,形成具有领先性、时代性、开放性的竞技体育发展格局。

稳步提升我市在国内外大赛中的贡献度,力争实现巴黎奥运会再创佳绩的目标,继续保持亚运会、全运会、省运会成绩在全省前列。积极创建各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训练基地,市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市级训练点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共创建300个以上。加强优秀中青年教练员、尖子运动员、高水平裁判员、科研医务等重点人才的培养,向省级以上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170人以上。

表1 “十四五”竞技体育发展主要指标

一级

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单位

2020年实绩

2025年目标

项目

布局

1

省队联办项目

6

7

2

市级训练单位在训运动员人数

2020

2500

人才

强体

3

国家级教练员

5

7

4

高级教练员

36

40

5

宁波尖子运动员

30

50

6

国家级以上裁判员

60

80

基地

建设

7

市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市级训练点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179

300

8

宁波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训练基地

30

50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项目布局,增强综合实力

立足宁波实际,把握竞技体育项目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充分挖掘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1.巩固重点优势项目。巩固发展射击、体操、游泳、羽毛球、举重、蹦床、帆船等重点优势项目,进一步夯实重点优势项目的后备人才基础,促进项目稳步发展;不断增加重点优势项目人才厚度,持续提升重点优势项目集团优势;确保重点优势项目产生一批尖子运动员,我市在重大赛事中的竞赛力和影响力。

2.推进综合优势项目。持续推进田径、拳击、摔跤、网球等优势项目,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提升项目比赛竞争力;确保综合优势项目培养更多优秀运动员;加快综合优势项目转化为重点优势项目,提升我市竞技体育整体竞争力。

3.提升潜在优势项目。提升自行车、街舞、跆拳道、柔道、武术、射箭等潜在优势项目,努力在一些小项上形成局部优势,并争取转化为综合优势项目。

4.振兴“三大球”项目。加大“三大球”普及推广力度,完善相应的竞赛体系,增加项目人口;进一步健全区县(市)及学校“三大球”项目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稳步提升职业化发展水平。

专栏1:优化项目布局工程

1.适度扩大训练规模。以省运会项目为基础,力争扩大市级训练单位的业余训练规模,确保运动员在训人数达2500人,尽量配备相适应的教练员人数。

2.分类指导项目布局的优化工作。制定重点优势项目的发展计划,抓好计划落实,对于重点优势项目、综合优势项目和潜在优势项目的发展,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训练保障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

(二)完善训练体系,增强发展动能

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的训练体系,打造以重点优势项目为核心,以各级体校为骨干,以学校办训、社会办训为补充,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健康有序的训练体系。

1.健全培养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发展的业余训练网络体系,即以市级训练单位为主体,市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区县(市)少体校为补充,市级训练点、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社会办训基地为基础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的业余训练网络体系。在建立健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体系的基础上,坚持本地培养与市外选材引进并重的理念,大力培养本土运动员,择优选拔引进优秀后备苗子。

2.推进体育高职教育发展。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优化竞技体育的布局结构,有效扩大训练规模,提升办学办训层次,培养多元体育人才,完善体育竞技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我市体育高端人才培养规模效应和集约化发展,促进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筹建宁波高职体育院校。

3.强化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全面从严治体,深入推进清廉体育建设,实现党的纪律监督对赛风赛纪、反兴奋剂等方面的全覆盖。不断完善体育竞赛制度,促进公平竞赛。以市级竞赛为重点,健全体育竞赛仲裁制度,将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执裁不公、扰乱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反兴奋剂条例》“两长制”等要求,推进省反兴奋剂试点工作,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建立全员动员、全面覆盖、全链条管控的反兴奋剂防控体系,确保兴奋剂问题“零出现”“零容忍”。

专栏2:完善训练体系工程

1.加快宁波体育高职院校筹建。整合多方资源,筹建宁波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提高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力度。

2.落实反兴奋剂“两长制”。构建反兴奋剂教育和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兴奋剂问责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确保兴奋剂问题“零出现”。

(三)深化体教融合,夯实业训基础

依据“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体育、教育发展规律,发挥体育和教育资源优势,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探索“体教一体化”办赛、办训模式,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开创宁波体教融合新局面。

1.加强体教融合顶层设计。出台我市《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实施办法》,设置中小学体育教练员岗位,联合制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育特长学生招生标准和规则,畅通体育特长学生升学渠道。完善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考核、激励及有关保障政策。体育、教育部门建立定期协商机制,确保我市《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实施办法》落实到位,推进体教融合工作的实际成效。

2.完善体育赛事体系。统筹安排全市青少年体育赛事,体育和教育部门要共同制定年度竞赛计划,分别组织实施各项赛事活动,对能够共同组织实施的比赛项目要全面融合。鼓励有条件的协会积极举办体育俱乐部的青少年比赛,不断完善青少年竞赛体制。体育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赛事管理,以市比赛、市传校(训练点)比赛、联赛、系列赛、积分赛等为杠杆,调动市、区县(市)、学校三级训练主体的积极性,确保每年举办市一级青少年比赛不少于50项。每4年举办一届宁波市运动会,切实发挥竞赛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杠杆作用。

3.建设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积极培育推广“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体育模式,在项目的选择上,突出培育基础大项田径、集体项目三大球、学生参与度较高的乒乓球及宁波市重点发展的羽毛球、游泳、体操、蹦技、射击、帆船、举重等运动项目。建立健全小学、中学“一条龙”训练体系。选择基础设施好、业余训练水平高、所属区域支持力度大的学校或基层训练单位,直接承担市队任务,或采用市县联办、市队校办等形式,建设一批“市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专栏3:深化体教融合工程

1.制定体教融合实施办法。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实施办法》,建立定期协商机制。

2.建设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到2025年建成宁波市体育传动项目学校(训练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00所以上、初步建成“1234”一条龙的训练体系,即为每个区县(市)布局1所高中、2所初中、3所小学、4个以上重点运动项目。

3.加强市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采用市县联办、市队校办等形式,承担市队任务,建设一批市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四)加强人才培养,实现持续发展

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优化人才结构,形成梯队合理、规模和质量效益明显的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加快形成符合高水平现代化体育强市建设要求的竞技体育人才支撑体系。

1. 打造高素质教练员队伍。根据项目布局,加强教练员队伍结构梯次和数量配备。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高水平教练引进力度,拓展引进渠道,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就业发展环境。强化培养、激励机制,突出教练员实训能力、综合素养、新技术运用、体育道德精神等方面的培塑。要加大中青年骨干教练的培养力度,努力打造若干个领军型团队和领军型教练员。以项目发展为导向,采取行政、社会多种方式相结合灵活就业,不断充实各层级教练员队伍,形成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体系完备的高素质教练员队伍。

2. 打造高水平运动员队伍。强化重点运动员保障机制,为运动队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服务保障,提升我市尖子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上的竞技实力。在获得成绩的同时,要切实增强运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不断提升运动队的综合素养,全力打造我市高水平运动员队伍。

3.打造复合型训练保障团队。加强机能监控、体能训练、运动康复、心理干预、运动表现分析、营养保障等多学科有机融合与跨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完善复合型保障团队服务于我市的尖子运动员。加快建设训练科研医务等方面的综合保障团队,吸引国内外高水平训练学专家、体能训练师、运动康复师等参与训科医保障工作。

4.打造高水准裁判员队伍。把裁判员的培养纳入市级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制定裁判员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各级体育协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裁判员注册、管理、培训等制度,重点培养高水平、高级别的裁判员,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品德过硬、业务水平较高、人员相对稳定的高水准裁判员队伍。

专栏4:人才强体工程

1.打造宁波体育人才聚集高地。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加大对体育人才培养;选派优秀教练员、科医人员赴先进地区或国家学习;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保障或者教练团队助力宁波尖子运动员,提升宁波竞技体育水平。

2.实施“双五十运动员和教练员培养计划”。动态选拔、培养50名宁波尖子运动员备战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重点培养50名以上中青年教练员。

3.加快宁波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建设。优化竞技体育科研攻关团队,强化科医保障团队对相关运动项目在备战参赛过程中的科医保障。

(五)强化多方联动,拓展发展空间

围绕体育强市建设目标,以注重实效、优势互补、稳步推进为原则,积极深化国际国内的合作交流,进行全面、深入、长期的战略合作,强化协同联动,进一步拓展宁波竞技体育发展空间。

1.外引内育提升层次。积极引进国际帆联等有关组织,推动我市国际化进程,促进相关运动发展。加强与国家皮划艇赛艇协会的合作,推进国家队训练基地建设,利用宁波北仑的国家队综合训练基地和鄞江的国家队训练基地,保障国家队训练。

2.上下联动整合资源。加强与省体育局合作、做强做精省市联办的自由式摔跤、女子拳击、攀岩、马术等项目,增进与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合作,拓宽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加强运动训练、科医、康复等综合运用型人才的培养,助力竞技水平提升,为竞技体育发展凝聚力量。

3.横向协同激发活力。推进与教育、卫健委等部门融合,更好保障运动员的选材、培养和输送,加强运动训练、科医、康复等综合运用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深化社会力量参与,制定和完善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的政策举措,打破体制、政策及区域壁垒,更大力度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激发内在活力。深化市级运动队与各种社会力量联合办训办队模式,构建多元化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输送机制。

专栏5:强化合作工程

1.积极承接国家队训练保障工作。利用好宁波北仑的国家队综合训练基地和鄞江的国家队训练基地,积极承接并保障如国家排球队、国家举重队、女子摔跤队等集训工作。

2.做强做精省队联办项目。巩固现有的女子拳击、自由式摔跤、攀岩、马术等省队联办项目的发展,提升省队联办项目的办训水平和运动成绩。

3.加强宁波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训练基地建设。持续推进“社会训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对“社会训练基地”的日常督查、业务指导和管理考核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新时期党对竞技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协同合作、区县(市)联动、市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竞技体育发展工作机制,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形成部门联动、责任清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竞技体育工作格局,推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激励保障

加大财政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财政竞技体育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多渠道经费投入体系,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加强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表彰奖励、退役安置、职业培训等保障。把体育高层次人才纳入各级人才计划,加大高水平教练、体育科研、体能训练、运动康复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形成符合体育强市建设需求的体育人才支撑体系。

(三)强化监督评估

分解竞技体育目标任务,逐年逐项落实,跟踪推进实施,对竞技体育发展进行阶段性动态评估。加强对各区县(市)及训练单位竞技体育工作督查,按时组织开展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宁波市体育局办公室                     2021年12月31日印发